孔曰都是可当领导的人,应该怎样言行的语句,即入仕者怎样说话及行动,与老百姓关系不太大。
所以读古文,必须清楚当时识文断字的人,都是贵族,民不许识字的,就如清朝太监不许识字一样。
因此,识字的穷的衣不遮体,读出字,立辨其出身贵族的。贵族是有资质入仕及当官的。
因而,大人是官比自己大的人,同僚是平级的官,下人是比自官小的人,无官的是平民,不识字的是草民也称盲民愚民。现称没文化。
题主的这句话,专在阳谋内有效,不能用于诡道与阴谋上。
阳谋,是让更多的人,做自号召做的事,听从者越多办事效率越高,听从者少效率低,没人听从,事做不成。
比如每人发辆自行车,不许开汽车了,不愿意的多;若每人发辆汽车,不许用其它代步工具了,谁都愿意,不开的,白得一辆汽车也高兴。
当人们听号召不明吃亏或沾便宜时,讲的有理儿,人们也心服而听从的,这归言顺。
以啥名头,含此理儿,就是名正。
比如农忙季节,让人少管地里的事,多造箭,人们必不愿意;若说敌人要打来了,少做点地里的活,多造些箭,人们必听从的。
如一个人自做事,其事是不损他人的,让别人帮一下,会有人愿意帮的,此为:得道多助,即合理,名正言顺。;若损他人,就没人帮了。但结伙作案不属帮,属共谋,若偷抢言不分帮者,那不会帮的,此为:失道寡助,即不合理,名不正言不顺。
兵家涉诡,权变涉阴谋,孔子仅努力入仕,不涉诡及阴谋的。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这是当然是金玉良言。而且非常深刻,很多人不理解那是因为他不了解孔子。说深一点是不了解易经。不了解易经也就是不了解大道规律。大道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的。它是主宰一切的。《中庸》还说一句叫“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如《大学》讲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意思呢?就是道是主宰万物的运行规律的。万物运行规律的状态是阴阳平衡和谐的。也就是不会偏离阴阳。始终处在“中正”状态。一旦偏离就会有反向作用力出现。如同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人要顺道而为,始终不可偏离阴阳。名不正的意思是如果你的说法是有偏爱的。有偏心的。那你的事情就必然会产生隐患。这是必然的不是人能改变的。比如两个孩子,你有偏爱偏向其中一方让他得到超出他身份的好处。这个事情必然留下隐患。这个事情就不会有完美结果。事情就不会成。说得再简单一点。如果你违背自然,晚上不睡觉,那你的身体必然不会阴阳平衡。因为天平不正了,偏了。所谓名不正也就是阴阳不平衡。它是必然出问题的,只是什么时候表现出来而已。为什么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个跟我们理解的是完全不同,那个无所不用其极是用中。那个极就是阴阳平衡的点。懂得道的君子他没有分别心,可以这样说。道德经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样的。很多人就只看字面,结合自己经历就开始妄下结论。那些说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事情当然有,只是它也埋在隐患也是必然的,看似解决了事情实际上不可能解决了。所以孔子才讲“事不成”。看经典如果不懂道。那是盲人摸象的。
这是孔子“正名”的思想,他提出“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其目的在于维护周礼,维护社会秩序。
周礼对于时代的巨大前行车轮来说,意味着倒退,在巨大变革时代中,仍旧主张历史倒退这是不明智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不认可,变革时代,历史前行,文明进步,却还想维护周礼,这一点带有局限性。
不过,我认为“名不正……”这个思想依旧带有现实价值。孔子强调确定社会角色,明确社会分工。社会成员合理分工,各做各的事,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位置,“名正”后也有了自己的义务,自己的责任,这有利于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在这一点具有现实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具有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宝贵思想文化。我们要利用这些思想财富,然而,这些文化同样带有历史局限性。因此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lsjm/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