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亲自对比那些好的动物园和差的动物园,就无法得出对动物园的完整评价。
在美国,只有10% 的动物园通过了美国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的认定测试。只有这些动物园才会在资金和政策上得到支持,使生活在其中的动物能够得到合适的照顾,保证它们在生理和精神方面都健康。
剩下的没有通过认证的展示馆包括宠物动物园和街边摊等。这些机构和摊位通常只是用动物来招揽游客、吸取资金或其他的目的。这些展示馆的所有者很可能既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不会考虑动物的生存状况。正是由于这些展示馆设施较差,对待动物的方式残忍,才抹杀了正规动物园所做的很多努力。
美国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正在致力于奖励那些好的动物园,而美国人道协会正致力于找出那些仍将动物当囚犯一样对待的展示馆。在那些改良过的、创新型的动物园,黑猩猩可以像它们在野外从白蚁堆钓取白蚁那样,用树枝去“钓取”食物。
你自己也能做出评价,但不需要对动物园的方方面面做出评价,仅需要找出它们的不足。通常情况下,你只需要分辨出动物是否饿着肚子、喂得太多、生病或者有更差的状况即可。
那些精神受刺激的动物通常都会有一些异常行为,它们会重复地做出一些刻板行为,如踱步、编织、自残、精神恍惚、过度理毛、性欲亢奋,以及错误地对待子嗣等。这些刻板行为的形成,有些是因为受过虐待,有些是因为现有展示馆设计上的缺陷。在对动物园进行打分时,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内容。
1.
自由意味着什么?
多数人都自然而然地认为,任何圈养动物都想要自由生活在开阔的草原或者丰富的热带雨林中。事实上,动物在野外也不是完全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它们受当食物通过一根晃动的绳索呈现到豹子面前时,它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采食。
当食物通过一根晃动的绳索呈现到豹子面前时,
它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采食。
到季节、栖息地内资源的稀缺或丰富程度以及领域状况的严格限制。它们能够花费的能量代价也会限制它们的自由。动物在野外状态下异常节俭,会不断地权衡能量消耗。
比如,如果走很远去获得食物不是必须做的,那么它们一定不会去做。一只松鼠如果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找到足够多的坚果并找到配偶,同时又能躲避捕食者的话,它一辈子都会待在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森林中。狼之所以走很远的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因为找到它们的猎物——驼鹿要比橡子难找多了。
如果动物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动物园中都能得到满足,那么一个拥有良好设计的展示馆并不需要十分宽广。事实上,那些我们认为会让动物们缺乏自由的围栏和边界,对许多动物来说都是安全的保障,它意味着入侵者(游客)不会越过这条线。某只动物一旦将某片区域划为自己的领地后,通常情况下都不愿意离开。
2.
好的展示馆应该具备什么?
真正重要的是空间的质量而不是大小。展示馆就算有溜冰场那么大,如果动物待在里面不能展现正常的行为模式,对于动物来说它还是个牢笼。
评价一个展示馆质量的好坏时,要考虑这种动物的野外生活状况。它是在地上采食、在树上搭窝、在地下挖洞,还是在海里游泳呢?它是日间活动、夜间活动,还是昼夜都活动呢?它是群居还是独居呢?它不爱活动还是精力充沛呢?在你评价一个展示馆的好坏时,试着将这种动物的野外生活方式和展示馆的环境现状进行对比。
新加坡动物园,图片来自携程攻略
首先要看这个展示馆的硬件设施是否根据动物的特殊需要而设计。比如说斑马需要一些立柱来磨蹭那些够不到的身体部位,河马需要水塘来洗澡,河狸需要水来排便,狮子和虎需要柱子来磨爪子,爬行动物需要加热和照明设施,帮助它们在寒夜过后恢复体温,犀牛和长颈鹿需要一片硬的、粗糙的地面帮助它们磨蹄子。
一些动物只要被放到地面上就会感到害怕,而另一些动物没有湿泥打滚则会不安。展示馆越是能够满足动物的这些需求,你就能见到它们更多的自然行为。
展示馆的物理结构也可能会对动物造成社会或者心理方面的影响。比如说,每种动物都有一定的逃跑临界距离,即入侵者可以靠近的最近距离。在一个狭小的展示馆内,人类和其他动物频繁靠近和越过被展示动物的逃跑临界距离,由于无处可藏,动物很容易发疯。在设计逃跑路线时,展示馆的设计者必须考虑到这种动物在野外的逃跑路线。
新加坡动物园,图片来自携程攻略
为猴子设计展示馆时,需要将场馆建得很高,因为它们在遇到危险时通常会逃到上层的树枝当中。而为食草动物设计展示馆时,就必须保证场馆在水平方向上的面积足够大,这样它们在快速奔跑时不至于撞到一起。空气状况也会影响动物的紧张情绪,那些人类意义上的清洁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过分的清洁会让那些领域性动物发疯。它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标记领地。
3.
社会行为的设施方面呢?
社会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重要。对于像大象和斑马等群居动物来说,单独饲养是一种非常人为的设置。安排哪些动物在一个展示馆中,就像吃饭时挑选合适的朋友一同用餐一样,需要十分了解动物的行为。但是某种意义上的合适伴侣,换了一种角度来看可能就会变得十分致命。比如说在繁殖季节,两只优势雄性动物之间,或者是那些没有雄性动物陪伴的雌性动物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斗。
每当有新成员加入群体,它通常都需要靠争斗来赢取在等级序位中的位置。这也让我们有机会观察到一些非常有趣的行为。但是饲养员必须密切关注这些互动,因为过多的压力对哪一方都不好。一种解决的办法是给那些处于劣势的动物提供视觉屏障或者躲藏的场所,让它们能够躲避优势个体。如果没有这些屏障,优势动物的频繁攻击可能会让劣势动物生病,甚至导致它们死亡。
4.
动物们的精神状态好么?
野生动物的美,部分源于它们面对野外环境中的盛宴与饥荒、危险与机会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适应能力。在动物园,由于我们满足了动物的所有需求,它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低谷,不管是从数量还是挑战的难度上讲,都比野外生存时要少很多。
当我们将它们从野外转移至动物园后,最起码可以为它们寻找一些合适的刺激替代物。动物园的动物们由于每天都面对食物富足且完全相同的环境,最容易发展出异常行为。
新加坡动物园,图片来自携程攻略
许多动物,尤其是那些更聪明的动物,需要一些新鲜的元素来保持思维敏锐和精神健康。大象、海豚和鲸类表演的最大好处是能够锻炼大脑。鸟类也喜欢各种刺激,会花费数小时玩木球或其他物品。灵长类动物可能是对新奇和刺激需求最强烈的动物,为了给旧的展示馆增加新的元素,有些动物园会定期改变绳索的设置方式,让这些喜欢攀爬的动物们有机会开拓新的路径。
还有一些动物园正在试验新的喂食方式,试图模仿这些动物在野外的自然生计方式。比如说将蜂蜜放在一段木头中,鼓励熊像在野外挖蜂巢那样挖取蜂蜜。在白蚁堆里堆满食物,鼓励黑猩猩用树枝或者木棍钓取食物。给海獭提供蚌类和石块,它们在仰躺着浮在水面上时,会将一个石块放在胸前,用另一个石块将蚌类砸开。用绳索将肉挂起来,能够让那些大型猫科动物回忆起追逐活的猎物所花费的精力,灵长类动物会花费数小时寻找那些被分散在草丛里的食物。
对这些新型展示馆的研究表明,哪怕有现成的食物放在眼前,这些动物也愿意自己寻找食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喜欢靠自己的努力而让事情有所改观,这样可能会感觉更自如。
饲养员面临的挑战是在保证基本营养和卫生的基础上,如何营造机会让动物们感觉更好。作为游客,如果我们能在动物园看到那些一些动物行为,如老虎猛扑、海獭潜入水中捕鱼、河狸建造巢穴,以及企鹅在巢穴内的喧闹声等,才会觉得不虚此行。
▼
本文摘自《动物的秘密语言》
动物园是有原罪的,这种原罪来自于对动物自由的剥夺。但动物园在现在的社会结构中又不可或缺,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这种不可替代性就是现代动物园的3大目标:
1 保护珍稀动物;
2 增进我们对动物的认识;
3 给公众进行自然教育。
那么,要实现这3大目标,需要什么前提呢,我们一个个的看。
首先,要保护珍稀动物,首先得成功繁殖。很多野生动物不像家畜,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保持它们活着可能不是特备难,但要实现繁殖就必须让它们过得好,而让它们过得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模拟自然中的原生环境。只是繁殖也不够,最终能反哺野外的种群,才是真正的保护。而要野放,就必须要让它们适应自然环境,拥有在野外生存的技能,这也需要模拟原生环境。
其次,增进对动物的认识,也就是科研了。如果只是测量数据、采个血、做个解剖,那不需要动物园,动物园更常做的是一些行为和认知方面的研究。而做这样的研究,需要动物有正常而自然的心智,拥有比较好的状态。如何达到呢,最好还是有个原生的环境。
最后,给公众进行自然教育。动物园的自然教育是什么样的呢?只是认识一种神奇的动物,知道它长啥样,这不需要动物园,看书看纪录片都比去动物园快多了。要看的,是和动物生活时有关的那些行为,看看它们是怎么活着的。而这,也依赖于动物能不能生活在类似于自然的环境当中。
所以,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必须要让动物过得好,还得过得自然——做不做得好这一点,就是好动物园和坏动物园的分野。
那怎么看一个动物园做得好不好呢?去看看动物园的场馆是否符合居住在里面的动物所需要的环境。长颈鹿,需要高处的食物;大象,需要树木和水坑;狼,需要同伴的陪伴;豹猫,需要各种遮蔽物躲避……不过不管哪种动物,都不需要水泥地面。
有时候,动物过得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一个动物园的动物都特别颓唐,十分不快,那显然不是一个好动物园。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nqigaiguan.com/yhtg/15793.html